教育分歧可以怎樣終結
很多人對賀歲電影《非誠勿擾》中的“分歧終端機”記憶猶新,這是一種基于兒戲和童趣之上對分歧的一種解決方案,其前提就是博弈雙方“愿賭服輸”。然而,無論是傳統的“石頭、剪刀、布”,還是被藝術化、娛樂化了的“分歧終端機”,都無法徹底解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分歧與爭執。于博起訴清華大學一案似乎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況,沒有一種“分歧終端機”能分辨出原告和被告之間孰是孰非。
向法院提起訴訟,是兩方分歧過大、協商無果之后,通過法律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原告看來,這更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法院判決原告敗訴,主要的理由就是對于教育培訓質量問題“雙方沒有做出明確約定”、“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
法院的判決,一定會有其合理的法律依據。勝訴或者敗訴,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博弈的結果,對于教育培訓行業和廣大的教育消費者來說,特別關注這樣一個案例的結果,是因為長期以來擺在教育培訓消費者面前的一個難題就是,在決定購買一種培訓產品時,如何才能跟培訓機構達成關于教育服務質量一致的標準?
教育培訓,是一種以知識、信息、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無形服務產品。無論培訓的方式如何變化,載體如何豐富,但其核心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都是人,對培訓的效果與質量感受如何,會因當事雙方的狀況不同而千差萬別。由于大腦思維最為活躍、思想與感受無法有效測量的特性,導致培訓行業尤其是管理培訓領域內,服務質量的標準無法有效建立。一旦引起糾紛,不僅沒有“分歧終端機”,法律也有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長期以來,教育行業是否可以產業化發展,學術界、實業界甚至政府部門一直爭論不休,其核心就是這個行業尚未建立系統的產業發展標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理性的產業發展環境無法建立。
讓消費者擔心的是,由于缺少權威的行業標準和相關的法律保護,消費者維權成本太高,無法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近期,本報不斷接到讀者投訴,某知名英語培訓機構有意利用法律上的缺失,在培訓協議中設置格式條款,以“欺騙”方式誘導消費者稀里糊涂地簽署“霸王協議”,致使消費者最終在消費過程中蒙受損失,這種現象確實令人堪憂。
其實,公道自在人心。無論于博是否上訴,最終的結果如何,本案并無贏家,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對教育培訓行業如何才能健康發展的思考。
北京商報黃良進
春節前,海淀法院對于博起訴清華大學一案進行了判決,原告于博敗訴。
評論(0) | 閱讀(7994) | 發表于
9:13
返回
教育分歧可以怎樣終結
春節前,海淀法院對于博起訴清華大學一案進行了判決,原告于博敗訴。很多人對賀歲電影《非誠勿擾》中的“分歧終端機”記憶猶新,這是一種基于兒戲和童趣之上對分歧的一種解決方案,其前提就是博弈雙方“愿賭服輸”。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2/7
Number of Views: 8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