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原創:競網
轉載此文章的網站:信海關的博客、我燒網、ido社區、網羅天下、sxi_more的博客
清華“培訓門”背后的賺和賠
信海光 競報評論員
高校舉辦“總裁班”,收費高昂,但總裁們卻趨之若鶩,難道他們不知道招生簡章上可能存在貓膩?是什么使這些在生意圈打拼了多年的人精失足在“培訓門”?在我看,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他們對著名高校品牌的信任。“北大”、“清華”幾個字就足以成為質量的保證,也正因為這塊牌子,高校們才能在與代理公司的合作中輕易地分得利潤的最大部分。
昨天,央視對“清華大學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總裁研修班”被訴案進行了報道。在此案中,遼寧一企業老總于博稱,自己就讀的“總裁班”不僅承諾授課的名師未曾謀面,而且長期存在師資素質低下、教學班型和課程整體設計隨意改變等問題,與招生宣傳嚴重不符,要求清華大學進行賠償。
報道甚至還挖出一位與著名大學合作搞培訓的“深喉”,揭出名校培訓領域的諸多“黑幕”。媒體調查顯示,目前高校的對外培訓業務已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在各高校周邊,存在相當一批與高校合作的公司,專門推廣大學課程,與北大、清華合作的公司估計能達到100家以上。如此魚龍混雜,再加上商業利益被放在第一位且分食者眾多,最終就出現了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甚至欺詐現象。對此,媒體稱之為“培訓門”。央視報道認為,當教育變成生意,教育也就變味了。這話有道理,但卻并未觸及問題實質。
如果說基礎教育乃至籠統的大學教育領域尚不能完全市場化的話,在繼續教育領域通過市場化的操作使社會能夠分享到著名高校的教育資源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這個角度講,即便教育變成生意也很正常。但問題是,做生意也有高下之分,為什么高校培訓就偏偏漸入歧途呢?我以為,這與部分高校的短視有關。
高校舉辦“總裁班”,收費高昂,但總裁們卻趨之若鶩,難道他們不知道其中可能存在貓膩?是什么使這些在生意圈打拼了多年的人精失足在“培訓門”?在我看,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他們對著名高校品牌的信任。“北大”、“清華”幾個字就足以成為質量的保證,也正因為這塊牌子,高校們才能在與代理公司的合作中輕易地分得利潤的最大部分。既然僅僅投入品牌就能賺得巨額利潤,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高校們自然選擇把“分店”盡量多開。
但“培訓門”中的高校們就沒有成本和損失?當然不是,相反,就其根本利益講,其作為可謂得不償失。因為一個高校的聲譽與品牌,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無數人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而類似“培訓門”對其品牌的濫用和踐踏就是大大的得不償失。
應該說,那些著名高校的管理者都是全國頂尖的精英,不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們為什么還要進行這種賠本的買賣?這暴露的是高校品牌管理的嚴重缺位。高校品牌再金貴也是國家的、學校的,且是隱形的,但商業利用卻可使之迅速變現,實際獲益很可能只是高校的某一個部門,甚至某一群人。高校的品牌就像一座金庫,如果沒有監管,那些有機可乘的人當然是不拿白不拿,白拿誰不拿?
網站編輯
評論(1) | 閱讀(7606) | 發表于
18:43
返回
清華“培訓門”背后的賺和賠
高校舉辦“總裁班”,收費高昂,但總裁們卻趨之若鶩,難道他們不知道招生簡章上可能存在貓膩?是什么使這些在生意圈打拼了多年的人精失足在“培訓門”?在我看,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他們對著名高校品牌的信任。“北大”、“清華”幾個字就足以成為質量的保證,也正因為這塊牌子,高校們才能在與代理公司的合作中輕易地分得利潤的最大部分。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2/1
Number of Views: 7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