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黃良進/文王曉瑩/圖
12月1日,“清華大學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總裁研修班”(以下簡稱“總裁班”)被訴案在北京海淀區法院開庭,引起各方關注。遼寧一企業老總于博稱,自己就讀的“總裁班”不僅承諾授課的名師未曾謀面,而且長期存在師資素質低下、教學班型和課程整體設計隨意改變等問題,與招生宣傳嚴重不符。
在隨后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本報記者對此事件進行了連續深入的采訪,在對于博及其代理律師、清華相關負責人的層層細致采訪中,這一事件背后的細節和原委漸漸清晰起來。而出乎記者意料的是,在采訪過程中,北大一名特聘教授站出來,揭出北大培訓中心的“諸多黑幕”,并表示將聲援于博,“明年起訴北大”。在這名張姓教授提供的厚厚的材料中,在北大培訓中心等部門閃爍其詞的回復中,記者深深感到,著名高校培訓領域里的“水”真的還挺深!
清華
12月17日,于博再次來到北京。此次到京,于博一方面期望能夠得到法院的宣判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來參加清華大學“2008金融中心年會”的。而對這個近500名學員參加的“年會”,記者采訪了解到,學員們對其質量也存質疑。另外,學員意外得知,這次“年會”被算做28期“總裁班”整改后的第二次授課。
500學員“大撥轟”聽課
清華大學“2008金融中心年會”當天,記者在位于創新大廈A座的二層多功能廳看到,未到開始時間,整個大廳內人員已經非常飽和。此次“年會”有來自“總裁班”各期約有四五百名學員參加。
在學員拿到的資料中,記者看到,此次“年會”邀請了包括“總裁班”第1期到第29期的全部學員參加,也邀請了“上海班第1期、第2期”、“贛州班”、“產業投資班”等班級的學員參加。這次“年會”給于博等人的感覺就是“大撥轟,亂糟糟的”,很多晚來的學員連聽課的座位都找不到。
學員們很快發現,此次到清華來授課的教師,對學員的情況并不了解。甚至還有教師恍然大悟,“原來你們不是金融領域的,是來自實體界的”。
“金融危機背景聽了好幾遍”
讓學員們感覺不舒服的是,教師不僅僅是對學員情況不了解,而且對其他教師講的主題及內容也不熟悉,授課中不斷會講到一些重復的內容。“幾個老師先介紹金融危機的背景情況,之后所剩的有效講課時間就很少了。”一位朱姓學員苦笑著對記者這樣描述,“僅金融危機背景我們就聽了好幾遍”。
記者隨后在學員的筆記資料中看到,講課的老師大多給學員留下了各種聯系方式,包括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甚至還有住宅電話。“到清華大學授課,也是老師們推銷自己的機會。”于博這樣認為。
是否算做一次正式的授課?
于博們本次在清華大學的學習,預先被通知是參加“2008金融中心年會”,到北京后拿到的資料也是如此介紹的。但是,在和老師的溝通中,于博意外得知,年會也被算做是第28期“總裁班”整改之后的第二次授課。
據悉,這次主要課程由8名教師主講,內容包括“規模化擴張與風險管理”、“金融形勢下產業政策與企業發展”、“新一輪周期中的資本運作”等。于博仔細對照課程表,但是根本找不到能和這次年會對應上的課程名稱。隨后向老師請教,老師告知這一次算是《宏觀經濟》這門課程。“如果我對內容不感興趣,或者臨時有事情來不了的話,這一次就算是稀里糊涂地曠課了。”于博覺得學院方面不提前將這樣的安排告知學員,說明管理上還是存在問題。
記者追蹤
起訴方院方沒有改進的誠意
據于博介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海淀法院的判決結果。此次到京參加“總裁班”的學習,希望能夠看到清華大學在改進方面的實際效果。他表示,雖然起訴了清華,但是他并沒有失去對清華品牌的信心,“所以學院聲明中說我起訴了學校,還不退學,也就是這個原因”。
于博曾表示,如果學院領導能夠正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總裁班”的教學和管理有實質性的改進措施和辦法,他可以考慮向法院申請撤訴。但是,當他再一次到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溝通情況時,“巧遇”院長胡東成,經過一番隔門對話后,才在雙方律師陪同下見面,“結果完全令我失望”。于博說,“學院方面沒有表現出改進的誠意”。
繼續教育學院從激動到沉默
記者兩度電話聯系了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金融中心的秦寶波老師。在第一次的電話溝通中,秦老師對記者的來電甚為敏感,一度情緒激動,連聲質問記者從何處得到他的電話。得知記者曾到過創新大廈的授課現場,他以記者聽了課為由,要求記者到學院繳納聽課費,標準就是3.98萬元。
第二天,記者再度連線秦老師,他的態度已經緩和許多。針對記者的問題,他告訴記者,法院對于博起訴清華大學的案子很快就會有判決結果,一旦有了結果,他們將按照法院的判決結果執行。目前學院僅授權院長助理陳肖庚負責對媒體發布有關信息。之后便不再回答記者提出的其他問題。
記者隨后撥通院長助理陳肖庚的電話,對于記者要求采訪的請求,陳肖庚告訴記者,目前臨近年底,學院事務繁忙,不方便接待記者采訪。
代理律師向法院提出取證申請
于博的代理律師鄔律師介紹,由于尚未接到法院的判決結果,于博已經決定向法院提出調查取證申請。其中包括要求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提交與原“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項目中心主任張中朝的合作協議書、項目宣傳的廣告審批單,用于確認當初引發爭議的項目招生廣告的內容中,是否有林毅夫、郎咸平、胡鞍鋼等專家為授課教師的內容。
“我們需要學院方面提供直接的證據,這必須向法院申請以舉證倒置的方式來獲得對方的證明資料。”鄔律師介紹。截至發稿時,記者獲悉海淀法院已經受理了于博的申請。
院內項目負責人已經開始規范管理
本月24日,記者采訪了目前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下屬某中心的培訓項目負責人梅女士(化名)。“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確實有一些項目做大之后在質量方面已經無法保證。”她認為,目前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在職高端培訓項目非常多,雖然大多數運營情況還不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其中,招生代理的急功近利、超出允許的范圍內夸大宣傳、虛假承諾的現象確實存在,只要把學生招上來,其他的什么都不管了”。
針對這些情況,梅女士也可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兩年也在著手對一些項目進行規范管理,“現在對外合作協議書中對很多事項都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她說,“而且也在清理招生代理商,不規范的代理機構都清理出去了”。
當問及于博案對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影響時,梅女士還是比較樂觀,她說:“這件事情過去之后還是會趨于正常的。”
各方反應
其他學員:期望此事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遇到了來自“總裁班”其他班級的學員田女士(化名)。她介紹,她當初報名學習時,曾經見過寫有那些專家名字的招生資料,她覺得那些老師來講課的可能性不大,只是招生的噱頭而已。從她聽的那些課程來看,雖然有些課程感覺還是不錯,但是教學質量滑坡、管理混亂的問題還是一直存在的。她的一些同學也有不滿情緒,但大家工作很忙,沒有就此問題與學校深究。
“如果學校期望以此為契機改善教學和管理,可以到各期班上找一些學員代表來座談,辦得好的辦得不好的都可以來說一說,那是最好的。”田女士認為這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我們從心里支持于博去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對大家來說都是好事,期望這件事情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招生代理商:與院校合作前景堪憂
日前,記者在與北京某招生網站的負責人徐先生的溝通中,談到了清華大學的這個案子。徐先生介紹,目前在各高校周邊,存在相當一批與高校合作的公司,專門推廣大學的課程,“保守一點算,與北大、清華合作的公司估計能達到100家以上,而且這些公司中做得比較早的都賺到了錢”。據徐先生介紹,這些公司自發地形成了一個聯盟,每個月會舉行1次聚會,大家會談到與高校合作的感受。“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招生提成的比例也越來越低,和大學的結款周期也比較長,所以和大學的合作項目越來越難做。”徐先生這樣感慨。
徐先生也一直比較關注于博與清華大學訴訟案的進程,他對未來與高校合作的前景表示擔憂,“事情已經鬧到這個程度,真的是要好好考慮一下公司未來如何發展的問題”。
北大
12月19日,受于博起訴案影響牽連其中的北京大學培訓中心成了關注焦點,其開辦的“北京大學變革管理與領導潛能開發高級研修班”在北大廖凱原樓開課,與此同時,與北大培訓中心合作舉辦該項目的張家麟,向本報記者披露了與北大合作的“恩恩怨怨”。
昔日講師、合作者成了今日的對立者
據張家麟介紹,他5年前舉家從臺灣搬到內地,攻讀并獲得了國內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在多家大學的在職教育培訓機構中擔任特聘教授,自去年6月開始,在北大培訓中心的高端培訓班中授課。去年8月,培訓中心主任張玫玫找到他,希望與他合作辦班,并在去年11月與他擔任股東的北京華人東瑞健康科技公司(以下簡稱“東瑞公司”)簽約,雙方共同合作舉辦“變革管理與領導潛能開發高級研修班”(以下簡稱“變革管理班”),在此項目基礎上成立了項目組。
在張家麟向記者出示的合作協議中可以看到,北大培訓中心負責“審核學員資格”、“審定教學方案”、“審查師資人選”、“考核并發結業證書”。東瑞公司需要向北大培訓中心繳納1.5萬元項目保證金,并保證研修班開班人數不低于45人。雙方確定的分成比例為:北大培訓中心占60%、東瑞公司占40%。雙方據此開展合作,東瑞公司在北大資源東樓租用辦公室,以合作項目組的名義開始招生。
由于項目最終招生人數只有27人,未能完成培訓中心要求的45人的開班規模,北大培訓中心最初不同意開班,但在項目組的要求下,最終于今年4月18日開班。5月16日,“變革管理班”第二次授課,由于師資安排的問題,項目組與北大培訓中心發生嚴重分歧。6月26日,東瑞公司“被迫”同意北大培訓中心關于調整合作費用比例的要求,雙方將分成比例最終確定為北大培訓中心72%、東瑞公司28%。在隨后的幾個月中,雙方在授課教師安排、教室租用、教學設備使用、合作費用支付以及退還保證金的問題上爭執不斷,最終導致合作關系惡化。
12月12日,本報記者接到了于博轉發的一封郵件,在該郵件中,張家麟對于博狀告清華的行為表示了支持,并稱準備起訴北大。記者聯絡上張家麟,并進行了電話采訪,12月16日,本報在對“私企老總訴清華追蹤報道”中,以“北大一特聘教授表示將起訴北大”為題進行了報道。
12月18日,北大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廖來紅致函本報,認為本報報道“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希望貴報能撤銷在網絡版上的報道”。
12月22日,本報記者電話聯系了廖來紅,就相關問題進行溝通。廖來紅認為,報道中有三點內容不符合事實,一是對張姓教授的“特聘教授”身份表示質疑;二是北大培訓中心不是“只有兩名正式員工”;三是“不存在分期支付教師課酬以逃稅”的現象。
為慎重起見,本報記者向廖來紅發出電子郵件,對相關內容進行書面溝通。當天,廖來紅回復郵件,對記者提出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書面答復。其中關于張家麟的身份問題,要求記者“直接聯系北大醫學部在職教育培訓中心的孟姓老師”,并提供了該老師的辦公電話。記者隨后數次撥打該電話,均無人接聽。
有關北大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數量問題,答復為“關于北大培訓中心的員工管理問題,我中心的員工管理均在學校人事部門備案”。
針對是否存在逃稅問題,答復為“關于老師的課酬,我中心嚴格按照稅法規定,由學校統一納稅,不存在避稅、逃稅現象”。
記者追蹤
張家麟到底是不是北大“特聘教授”?
記者接到北大培訓中心的答復后,以最快時間趕往北大資源東樓,與張家麟見面核實有關情況。張家麟向記者提供了2005年12月由北大醫學部在職教育培訓中心頒發的聘書復印件,從證書簽發日期來看,兩年聘期已過。“雖然我沒有再去續簽聘書,但是你不能說我從來就不是‘特聘教授’吧?況且到今年我還在給北京大學的各種培訓班上課。”
記者登錄了北大醫學部在職教育培訓中心的網站,在該中心舉辦的醫院管理EMBA課程研修班的師資概況中,發現張家麟名列其中,其職務欄標明為“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系副教授”。在該中心舉辦的“醫療衛生管理EMBA高級研修班”煙臺班的課程表中,張家麟將在2009年6月主講《醫療衛生風險管理、打造團隊執行力》課程,其職務則被標注為“北大醫學部EMBA專任教授,清華大學項目管理PMP培訓中心專任教授”。
北大培訓中心有幾名“正式員工”?
關于北大培訓中心正式員工數量的問題,廖來紅認為,各方對“正式員工”的理解不盡相同,只要是簽了約就應視做正式員工。面對記者進一步核實正式員工數量的要求,廖來紅表示需要通過北大黨委宣傳部來安排采訪事宜。
記者聯絡了北大黨委宣傳部,該部門一位張老師表示對此事不是很清楚,有關北京大學培訓中心的事情,需要聯絡繼續教育部了解情況。
是否存在分期付課酬以逃稅的情況?
面對究竟是否存在“分期支付教師課酬以逃稅”的疑問,張家麟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在北大郵政所開戶的存折賬戶復印件。該賬戶顯示戶名為張家麟本人,去年6月11日開戶,自當年7月2日至今年5月17日截止,以工資名義共存入26筆款項,每筆數量從1000元到7000元不等,總金額達到10.1萬元。在隨附的清單中,詳細標明了張家麟在“07人保班”、“08順義班”、“08中國銀行班”等十余個培訓班講課的時間,以及北大培訓中心支付課酬的標準和每次結算的時間和金額。
張家麟認為,“我在北大培訓中心授課,講好的課酬是稅后每天6000元到8000元。我本人不是北大培訓中心的員工,沒有簽署勞動合同,哪里來的工資?以工資的名義支付課酬,究竟是何原因”?
同時,張家麟也表示,他曾經多次要求北大提供完稅證明,但是一直沒有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