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第一案——沈陽老板狀告清華大學
由于證據不足,以及針對該項訴訟的法律條款目前尚屬空白,在國內鬧得沸沸揚揚的清華大學“培訓門”事件最終以原告于博的敗訴而暫時畫上了句號。但是,伴隨著近日教育專家熊丙奇一篇《清華大學“總裁班”出路何在》的博文在搜狐首頁刊發,“培訓門”事件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種種跡象表明,于博以及被告清華大學都在此刻陷入了煎熬之中,于博的痛苦可能更多來自他人的非議與不解,而對即將在兩年后迎來百年校慶、可謂桃李滿天下的清華大學來說,則承受著往日從未有過的“輿論炸彈”的輪番炮轟。究其根本,造成這一切的并非是那起看似普通的民事訴訟案,更多的則是糾紛背后的關于MBA培訓市場的是是非非。
名校誘惑
于博,此前人們并不熟悉的一個名字,卻在一夜之間因為狀告清華大學站在風口浪尖之上,繼而成為了國內眾多媒體競相采訪的對象。2008年北京奧運會剛結束不久,于博一紙訴狀把清華大學告上法庭,作為博宇有色金屬爐料連鎖貿易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于博訴訟的理由是清華大學總裁班的招生宣傳內容與實際培訓內容不符。同年12月1日,北京市海淀區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并于今年1月下旬駁回了于博的訴訟。
昨天,記者來到了位于沈陽市鐵西新區重工街附近的博宇有色金屬爐料連鎖貿易集團,如約見到了于博。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再次談到了清華大學,談到了這場官司。
在2008年1月初,互聯網上一則清華大學的招生訊息吸引了于博的目光。原來,清華大學的繼續教育學院開辦了“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總裁研修班”,招生對象為各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以及身處決策層的高層領導與政府官員。“而在主講教師一項中,學校也承諾由林毅夫、胡鞍鋼等國內頂尖經濟學家親身授課,雖然我只有高中學歷,但這并不能妨礙我想要繼續學習的愿望。”正是在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名校名師的吸引下,2008年1月14日于博來到了北京,在繳納3.7萬元的學費后,成為了清華大學第28期“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總裁研修班”的一名學員,而且還成為了班長。
意外遭遇
“但是從進入課堂起,我就感覺到了一些不同尋常,原先承諾的小班變成了100來人的大班,而且授課教師也非此前宣傳承諾的專家學者,甚至連授課案例也是毫無章法隨意改動。”于博說,雖然現在的MBA班、總裁班、老板班、研修班多如牛毛,但是他還是對那里充滿了期待,“以前學習不好,沒有機會到清華就學,現在有條件了而且也想學,為什么不選清華呢?”對于于博這個年紀的人來說,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已經超越了現實的本質,而是代表著一代人的夢?!暗?,接下來清華大學總裁班的情況,卻讓我大跌眼鏡?!?
于博告訴記者,在“總裁班”不到1個月的學習期內,他總共接觸到11名老師,“雖然他們教授的科目并不相同,但是我認為至少應該具備一定水平,或者說是清華辦的班,老師也應該是清華的老師吧。但是,讓我失望的是,其中只有1人是清華大學在職教師,其余全部由學?!馄浮??!庇诓┱f,在一堂關于金融經濟的課程上,老師在簡單進行過自我介紹后便開始玩起了“太極”。首先,該老師在課堂上談論起了當今深陷“熊市”的股票,并對股票進行了一番詳解,繼而又開始介紹國內外炒股名家,而即將談到股市現狀以及面對“熊市”該如何正確判斷時,便到了下課時間……“老師這樣的做法自然遭到了同學們強烈抵觸,身為班長,我在課后親自找到校方以及教師交涉?!?
“之前所承諾的林毅夫等名師我們也從未謀面,更別提在那里能夠學到任何與自己有關的行業內容了?!闭f到這里,于博情緒顯然已經很激動。
狀告反擊
同時,于博也對校方的“評議制度”產生了質疑。他說,教師授課前,都會向學員們發放一張類似于問卷調查的“評議表”,滿分為5分,由在座學員對該教師進行評議。最終,該表要交由校方,以便對教師是否履行職責,以及最終是否繼續聘用該教師作為參考依據?!暗?,根據我的觀察,超過2/3的學員在下課后都會立即離開,幾乎無人填寫表格,而且表格也是由老師親自回收,這很難避嫌,可信度也不高。”
而最終讓于博決定起訴清華大學的焦點是,于博認為自己成了商品,被學校買來買去。他告訴記者,當學員代表與清華大學進行交涉時,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助理陳某、金融培訓中心主任秦某表示,他們這個“總裁班”項目外包給了張某,而造成學員們不滿意紛紛要求退學、退款也是因為張某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沒有聘請優秀教師進行授課造成的。于博說,當時陳某還當著學員們的面道歉,并宣讀了一份書面答復,并承諾一定會聘請學界有影響力的教師為學員們授課。但是,今后的學習過程卻遠沒有此番承諾說得好?!白罱K,學員們還是堅持退學、退款,而我因為與校方幾次協商未果,最終將清華大學告上了法庭,要求對方退還學費的同時另外補償經濟損失10萬元?!?
去年12月1日,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并于今年1月下旬將判決書以郵寄的方式送抵于博手中。結果出乎于博的意料,法院以于博提供的招生宣傳網頁資料并非來源于清華大學及其繼續教育學院正式網站下載;清華大學否認與該網站有合作關系;于博并沒有與清華大學簽訂書面的教育培訓合同,不同授課教師的授課水平、不同學生的接受和認同程度均存在差異,對于研修班教學質量到底怎樣才算合格,缺乏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尤其是在此項訴訟中尚屬無法可依的階段,所以駁回了于博的訴訟。
▲于博一審敗訴后已決定繼續上訴。
記者 劉配成 攝
爭議煎熬
就在于博為是否繼續上訴而舉棋不定時,網絡中一個個關于炒作、無知,甚至是謾罵的聲音開始接踵而至。而另一當事主角清華大學也在經受著輿論的“狂轟濫炸”,而且最重要的還在于清華大學MBA培訓制度甚至引發了人們對于清華大學的信任危機。
目前,網絡上有關于博狀告清華大學一事,主要分為“挺于派”和“倒于派”,兩者之間力量對比比較明顯,更多的人選擇站在于博一方。尤其是連日來,不斷有國內頂尖教育學家發表博文聲援于博,熊丙奇就是其中的一個,2月15日,他在自己的博客撰文并在搜狐網站的首頁刊發,這使得這件被部分人稱為“中國教育第一案”的民事訴訟案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但是,“倒于派”的聲音也不可忽視,其中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于博的“差生”身份,最終導致他沒有辦法理解教師教授的課程,才歪曲了清華。對此,于博顯得不以為然。
于博告訴記者,因為種種原因,在學生生涯時他確實沒有走進象牙塔內,但幸運的是他的事業發展得很好,可以說,于博是“不差錢”的人?!耙粚彆r我要求對方賠償10萬元損失,其實單是律師費我就已經花費了好幾萬元,難道我打這個官司是為了錢嗎?”于博說,因為有官司在身,他每天還要搭上不少時間,“如果我不告他們呢,用那些花在官司上的時間與精力我能掙到的錢絕不止10萬元?!?
而且,只有高中學歷的于博絲毫不認為文憑影響了他的學習能力,在工作之后于博也從沒有放棄過學習,“沈陽的大學我幾乎旁聽遍了,而且正是因為我具備了一定的水平,有的大學還聘請我成為了客座教授。”所以,他不認為是自身學歷低而造成了與清華大學之間的糾紛。
尚未結束
而清華大學一方,從官司被媒體曝光之日起,就不斷遭受著人們的非議,不少網友對清華大學產生了信譽質疑。記者看到,大部分在論壇中跟帖的對清華大學表示非議的網友中,很多都是表示有過參與“總裁班”或是“老板班”以及MBA班的企業家們。尤其是在眾多教育專家紛紛聲援于博之后,事件也進一步升級。據記者粗略統計,包括張家麟等一批業內人士在內,均對清華大學進行了炮轟。尤其是熊丙奇,還專門在博客中“為清華找出路”。
2月15日,記者就此事曾試圖電話聯系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相關負責人,但是對方電話響后便很快掛斷。記者隨后以短信形式向對方表明身份以及采訪意圖時,也遲遲未能得到對方回復。此后兩天,記者一直試圖聯系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但相關負責人依舊沒有接聽記者的電話。2月17日,記者撥通了清華大學校辦的電話,一名女工作人員接待了記者,但是其表示對于于博訴訟清華大學一事并不知情,“如果想要采訪的話,必須得等到19日之后學校開學,找校新聞辦才行?!敝螅浾咴俅螕艽蛄饲迦A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助理的辦公室電話,一名男工作人員雖然接聽了電話,但當記者表明身份和采訪意圖之后,他只說學院現在都沒上班,隨后便急匆匆地掛斷了電話。
2月16日,于博致電本報記者稱其做出了一個決定:繼續上訴。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他提出被告方清華大學不需賠償,也不需道歉,更不用表明其行為的對與錯,只是要拿出具體的整改方案,以使得今后類似的事件不再發生。
于博說,此前他也曾參加過類似于清華大學的這種“總裁班”,感覺到部分學員只是為了“鍍金”和結交朋友而來到了研修班學習,“真正想學知識‘充電’的學員很少,而且學校也都是無一例外地使用各種手段追求剩余價值,這可以說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彼f,社會辦學不可能做到與利潤“絕緣”,但是要合理運用手段,“為什么不讓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與社會分享,繼而正當合理地賺錢呢?”他說,他現在所做的一切并非想要借此“牟利”,而是要提醒清華:“誰都不是冤大頭,總不會有人在一個問題上上兩次當吧,而且這種做法也不是企業的生存之本。”
新聞延伸
誰制造了“培訓門”
MBA,就是工商管理碩士的簡稱,由國外創立至今已走過百年的歷史。伴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以及各企業決策層確實出現了“缺氧”,所以導致MBA于1991年被引入國內后便隨即遍地開花。沈陽也不例外,目前共有MBA學校10余所,其中有本土化經營的,也有與國外學校走上聯合辦學之路的,總體從業人員達到了千人左右。那么,這些學校目前的狀況又如何?他們在業內人士的眼中又到底是否合格呢?昨天,記者見到了澳大利亞ECU大學MBA中國校友會名譽會長馮春棟,這是一位與MBA有著8年“親密接觸”的業內人士。
市場需求催化“變種MBA”
“其實類似于這種‘總裁班’也好,‘老板班’也罷,都是換湯不換藥,只是在課程難度上設置偏低,而且不發放學位證?!瘪T春棟告訴記者,MBA在國外是有著比較完善規定的教育體系,雖然MBA被引進國內已有近20年時間了,但是從國內各大院校的排名上來看依然很難入流,而最重要的還在于師資力量的匱乏。“要想教出好的學生,就必須要有好的老師,而國內此前從沒有開設過這類課程,根據我的了解,很多學校只是簡單地把經濟類領域的教師挪到了MBA上,但是從實質內容上來講,這些老師并不具備MBA教授能力。而且可以說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家學歷并不高,如果聘請國外教師,語言又成為了障礙。”許多企業家急于“充電”,迫不及待地需要MBA,然而,各大院校自身MBA建設尚未能成型,這最終導致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中國各大院校們想方設法進行“變種”,這也就出現了所謂的“總裁班”。
馮春棟說,目前國內只有為數不多利用雙語教學的MBA學校才是真正的MBA學校,而他們的學費價格也始終居高不下,“以長江商學院為例,他們的MBA課程大概需要18個月,學費要40萬元左右,畢業頒發正規的學位?!倍芏郙BA學校要么短期授課、要么直接頒發文憑,學費相對低很多。
“鍍金心態”導致質量縮水
那么,除此之外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眾多“總裁班”出現?一位多年從事MBA教育的負責人周先生告訴記者,無外乎企業家“鍍金”與結交朋友的心態促成了這個市場的畸形發展?!叭缃窈芏嗥髽I家學歷低,但是在商戰上取得了成功的他們又有一種迫切的‘求譽’心理,你不是說我學歷低、沒文化嗎,那么我就給你拿出個學歷看看,而正因為MBA的深入人心,人們總是要對MBA投去羨慕的目光,所以他們也就自然要選擇MBA?!倍遥缃竦纳虉鰺o異于一場人脈的“戰爭”,“MBA學費動輒過萬,這絕不是一般人輕易就能學得起的,所以大部分都是企業老總。既然來學MBA的都是企業老總,就有可能對今后的生意起到幫助,即便這些老總今后沒有幫上自己的忙,但是最起碼說到某某是我的朋友,也是往臉上貼金的事。這也讓老總們趨之若鶩?!?
高成本下的暴利之道
那么,現如今國內乃至沈城的MBA學校的經營狀況又如何?馮春棟告訴記者,學校的主要收入自然是學員們繳納的學費,而支出也無外乎教室的租賃以及教師的工資,其中又以教師工資一項支出最高。他說,目前普通授課教師的日課時費也要達到萬元左右,而對于那些經濟圈內的資深教師,費用也是水漲船高,至于于丹等上過電視、具有一定人氣的老師每堂課的價碼甚至要在10萬元以上。所以,學校為追逐利潤就要盡可能多招學員,而且盡量聘用那些沒有太大名氣的老師,以降低成本。馮春棟說,其實MBA學校洗牌很快,“要是挺不住,可能就辦一兩期班就走人了。”他舉例說,以一個每人繳納4萬元學費的50人班計算,學習周期為60天,設計20個學習科目,教室、器材、書本等費用忽略不計,其中教師為高、中、低三檔。雖然總學費收入可以達到200萬元,但是高檔教師6人工資80萬、中檔教師6人50萬,低檔教師8人30萬,總共加在一起也要達到160萬。雖然看到有40萬元的盈余,但是何時能湊夠50人開班,而且何時開班,以及日常工作人員的費用,可以說大部分的MBA班都是在薄利經營?!薄八?,很多學校自然要在教師一項中做文章,這也就導致了師資水平良莠不齊,繼而導致MBA教育名不副實?!?
本組稿件由記者 田勇采寫
◆馮春棟會長講述MBA教育現狀。
記者 邵睿 攝
[編后]
就怕這“認真”二字
一場“培訓門”事件,其實讓事件的兩個主角都受傷不淺。一方,身為一個大公司的老總,不僅要搭時間花精力費心思地去干這“不務正業的事”,還要被人質疑炒作,甚至被罵“有病”;而另一方,作為國內響當當的名校,卷進這樣一場糾紛,難免聲譽受損。中國人,或者說是中國的讀書人,多是有“清華情結”的,因此,像于博一樣,帶著憧憬和期待靠向清華的,絕不在少數。然而,遺憾的是,清華,這個響當當的國內名校,并沒有認真對待這一情結,面對其繼續教育學院給出的“‘總裁班’項目外包給了張某”,讓人不禁要問:張某,是何許人也,他是否具有保清華名節的本事和良知?清華,你把總裁班外包,是否對它的清華標簽負責?是否還對清華這一標簽負責?
于博,可以說是個認真的人。他認真地想學習,認真地想學到東西,當發現自己信徒般的虔誠遭到愚弄,他想到了交涉,想到了維權。我們是要為這個認真叫好!可是,我還想說的是,于博,你的認真還是來得稍晚一些。如果,你在報名前,先對此類培訓班的現狀認真地做一下了解,或許你就不會走入這個讓你失望的培訓班,或是你走入也不會抱著那么大的期望;如果,你在報名前,認真地索要進而簽署一個正規的教育培訓合同,或許今天的官司會有稍好的情形。
認真,是一個很好的武器。在這個處在轉型期的社會中,在這個包括法制在內的各項制度體系都在完善的社會中,一個企業,一個機關團體乃至政府部門,都需要用“認真”去樹立自我、發展和維護自我。個人也要用“認真”去保護自我,發展自我。偉人說過,凡事就怕“認真”二字,認真是一種自律,一種進取。 朱麗榮
評論(1) | 閱讀(15026) | 發表于
15:34
返回
中國教育第一案——沈陽老板狀告清華大學
由于證據不足,以及針對該項訴訟的法律條款目前尚屬空白,在國內鬧得沸沸揚揚的清華大學“培訓門”事件最終以原告于博的敗訴而暫時畫上了句號。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28
Number of Views: 15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