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的原創(chuàng):南方都市報
對錯雖模糊 好壞難自欺
由于教育行業(yè)游走于公益與商品之間的特殊性質,使得教育消費里面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顯然,有些東西根本不能以法律的標尺說出是非,有些東西是學校和企業(yè)的無奈,有些是消費者自己的盲目造成的苦果。教育行業(yè)里面的誠信話題,有時候不能用簡單的對錯來看待,而是需要我們去厘清其中的是是非非。

誠信紅黑白榜
1
師資
案例一 英語并非外教母語
在每年的招生季節(jié),各個學校都會以外教教英文作為學校宣傳的買點,比如課程里面會承諾保證全外教教學或者多大程度上的外教教學。越秀區(qū)東興小區(qū)的一位大一學生的家長表示,她的女兒去了鄭州一所號稱以外教為特色的國際學院,發(fā)現里面的很多外教實際上來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他們所說的英語雖然很通順,但是發(fā)音卻和標準的美國音或者英國音差距很大。英語并非是他們所在國家的第一母語。另外,記者還發(fā)現,很多培訓機構里面,所謂的外教不過是一些在中國留學的學生,在英語培訓方面并沒有任何教學經驗,跟學生的交流很少,起到的作用也比較有限。
◎點評:目前打著“外教”牌子或私下向學員許諾“全外教授課”的培訓班比比皆是,所謂的“外教”可能是留學生、也可能是“洋東郭”,他們說的英語,行內稱其“江湖英語”。輕則學生口音變味,重則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試想,一位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的中國山區(qū)農民,又沒有任何教漢語的經歷,能不能在美國教純正標準的普通話呢?
案例二 MBA教師多為半路出家 在MBA報考回暖的背景下,新增的MBA項目也許不愁生源,但“白手興家”是否也就意味著缺乏MBA師資和教學所需的案例,從而難以保證MBA教育質量?MBA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除了較高的學術造詣外,還要有參與實踐的能力、溝通能力、兼容各學科的胸懷和在學生面前的信心。但很多本土老師卻做不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給EMBA“老板生”上課時,稱呼學生為“張總”、“李總”,或者對于“老板生”的遲到早退等不正當要求過于遷就等等,這很容易助長部分學生的驕嬌二氣,也不利于對MBA“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span>
◎點評:就像中國幾乎鮮有受過學術訓練的高級經理人一樣,在商學院,同樣缺少受過西方培訓的學術界人士,即那些能教授西方經濟學、戰(zhàn)略或領導能力課程內容的人,以及那些能用西方授課方式如案例教學法講課的人。傳統(tǒng)知名MBA商學院已積累相當多本土案例,改變了案例大都來自西方企業(yè)的情況。但新增的MBA院校剛起步,能否實現大量的案例教學,還有待評估。
2
教材
案例 不買教材難得高分
來自北方的大學生小乖就讀于一所公立學校。在全校的通選課中,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指定教材,大家也都是自由參考老師建議的一些資料。但是久而久之同學們就發(fā)現了,只要沒有買該老師寫的該課程的教材,就很難得到高分。道理很簡單,很多答案都是以該老師的書本為準。比如一門叫做世界文化遺產的課程,雖然老師說自愿簽名購買教材,但是沒有在名單上簽字的同班同學,明顯地得分要低很多。讓小乖很郁悶的是,自己花錢復印一本教材要比買一本原版的教材省很多錢。
◎點評:變著法子讓學生購買自己寫的書,除了增加一點自己署名書的銷量,還有其他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更值得氣憤的是,有些著名的教授往往剛愎自用,惟自己的推理為唯一標準,實在是大學的恥辱。
3
設備
案例 小型IT培訓機構竟用淘汰電腦
一些面向就業(yè)領域的軟件工程師培訓,有些機構的教學設備居然是利用網吧淘汰的機型供學生學習操作。番禺區(qū)一家小型的IT培訓機構面向農民工開展計算機培訓,有些電腦的硬件用的是網吧已淘汰的機型?! ?/span>
◎點評:欲先工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般情況下,合同里面也不會明確地標出實習設備等事項,所以也只能啞巴吃黃連?! ?/span>
4
宣傳
案例 名校培訓原來是外包
去年12月,清華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研修班學員于博將清華大學告上法庭的案子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于博是沈陽某公司高管,參加了清華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總裁研修班”。該“總裁研修班”每期時長10個月,每兩個月授課一次,實際共學習24天,學費3.9萬元。招生宣傳資料稱,采取60人的小班教學模式,授課教師包括林毅夫、胡鞍鋼、郎咸平等。3月份開課后學員們卻發(fā)現,校方原來承諾60人的小班授課變成了170余人的大班;而且直到11月份,林毅夫、胡鞍鋼等這些名家一個也沒有出現。
◎點評:這種名不副實的宣傳伎倆,有時候并不像上面的案例這么明顯。或大或小的夸張,有些時候并不足以構成法律意義上的違約,事后的維權成本也極其高昂。部分培訓機構也都看準了這一點,諸如打著清華北大之類旗號的培訓,十有八九,跟北大清華沒什么關系。名義上是合作辦學,實際上都是外包公司的獨立運作?! ?/span>
5
服務
案例留學中介“造假”不是幫忙
時下各大留學中介機構留學展正在舉行,其中不少家長在咨詢時會遇到自己的資金或者某些證明不夠,但是中介結構為了簽單而隱瞞或者允諾通過合理途徑幫忙進行改造,其實這樣一來形勢就發(fā)生了變化,本來是服務與被服務關系,現在變成了“幫忙”與“被幫忙”的關系,如果你被拒簽,中介費他也可以照收,或是部分照收。一旦簽證僥幸通過那便是“皆大歡喜”。但你在國外的風險,中介可就不管了?! ?/span>
◎點評:留學機構的造假,往往是學生與中介機構的“合謀”,由此看來,并不一定就是中介的不誠信,而更是學生的不誠信。由此帶來的嚴重后果是為自己以后在國外的生活埋下定時炸彈,有的是以后不能獲得移民機會。更重要的是,對留學者和國家的誠信形象造成很大的損害?! ?/span>
BBS
有空可鉆并且很成功地鉆,在教育行業(yè)來說,要比普通的消費品行業(yè)更為嚴重一些,國家在這方面的規(guī)范也是少得可憐。如果誠信危機在教育里面蔓延,最受影響的是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過早接觸到這種不誠信,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罪過么?
———河北某網友315留言
由于中國正處在一個講求發(fā)展速度的社會里,所以目前英語培訓市場中的很多學校是追求學習速度的“速食”學校,而教育并不是一個以速度決定成敗的行業(yè)。而且現在很多英語學校推出的自由學習計劃,導致學生只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學習的效果不言自明。
———國內一著名英語培訓機構負責人在分析自身行業(yè)弊病時如是說
考研培訓,公務員培訓,與其說是市場催生的新生市場,不如說是畸形的教育體制下衍生的教育行業(yè)的怪胎。首先,它的培訓是基于“潛規(guī)則”的,也就是說根本拿不上臺面,第二,政府也不可能禁絕,因為它的市場異常廣闊。
———本報記者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 郭炳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