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博狀告清華所引發的“培訓門”事件已經被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了。不管于博的官司最終是什么樣的結局,這次狀告都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至少揭開了一個蓋子,讓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和執行部門都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這幾年來掀起的天價培訓熱潮。
諸如于博所參加過的“EMBA高級研修班”、“總裁研修班”這類“培訓”打從一開始出現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主辦方很敏銳地看到了這類培訓可能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效益,而接受培訓的絕大多數學員也都十分樂意花上一點錢輕而易舉地為自己買來一頂“文化人”的帽子。也就是說,從EMBA教育在中國正式出現開始,這種打著“培訓”或者“研修”的教育方式就已經形成了諸多的潛規則,收費的和交費的都很清楚這種“培訓”或者“研修”意味著什么。
因為有人愿意花錢買文憑,才導致了這類“培訓”或者“研修”的日趨火爆;因為有人愿意花錢買文憑,這類“培訓”或者“研修”才會迅速地演化成一種赤裸裸的商業行為。而一旦將教學活動定位在商業行為這個層次上,一切商業運作的手段就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應用:以“名師”、“名校”做虛假廣告類似于聘請明星代言產品,加蓋名校鋼印的結業證書則無異于一瓶“宮廷玉液酒”。參加培訓班的總裁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商界精英,不會不知道這廣告和實際產品之間的差異,也不會不掂量那高昂學費的實際效益:有幾個明星真正認真地用過他們所代言的產品?喝“宮廷玉液酒”的人又有幾個看中的不是“宮廷”二字?
所以,這種以謀取商業利益為主要目的的培訓班一開始就是為迎合一些人對文憑的特殊需要而開設的,根本就沒有把教學質量作為首先考慮的因素。事實上,EMBA進入中國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即便是名校又能有多少貨真價實的東西能傳授給那些交了幾萬甚至幾十萬學費的學員?即便真的有了一些貨真價實的東西,那除了學費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門檻的入學標準又如何保證學員能夠有效地吸收這些貨真價實的東西。說穿了,這類開出了天價學費的培訓班一開始就是沖著一個“錢”字而去的;離開了“錢”字,這類培訓班就失去了存活的接觸。而另一方面,沒有錢是不可能成為“學員”的,參加“培訓”的學員大多數手里有了不少錢而急于進一步包裝自己。所以,各類名校培訓班的火爆只不過是一場周瑜打黃蓋的好戲。
現在,這場好戲被一個自稱“準備培養自己管理上市公司的領導能力”的學員于博攪亂了。不論于博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目的來攪亂這場好戲,他的行動絕對具有積極意義:他至少讓所謂的“培訓”、“研修”中包含的潛規則浮出了水面。這不但將促使更多的希望借助于“培訓”、“研修”來提高自己充實自己的人在選擇培訓班研修班時慎重考慮,更有助于我們去深刻反思過去幾年的所作所為從而使我們的繼續教育逐漸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其實,作為清華大學這樣的名校,要真正面向中國的總裁們辦好一個“研修班”并不難,一場嚴格的入學考試、一個合理的收費標準、一份周密的教學計劃再加上一套規范的管理制度足矣。關鍵的問題是愿不愿意去做,而愿不愿意去做則取決于在“錢”字面前有沒有足夠的定力。
但愿于博的狀告能夠讓“培訓”減少一些商業的味道,增加幾分學術的氣息。
評論(0) | 閱讀(14092) | 發表于
15:34
返回
“培訓門”暴露了繼續教育的潛規則
博狀告清華所引發的“培訓門”事件已經被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了。不管于博的官司最終是什么樣的結局,這次狀告都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至少揭開了一個蓋子,讓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和執行部門都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這幾年來掀起的天價培訓熱潮.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28
Number of Views: 14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