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豬的大學生還是少點為好
正 言
在我曾經居住的湖南,“殺豬”還有另一層意思,即欺客宰客。無良小販見面時常互問“今天殺到豬沒?”
而近日,“殺豬”一詞似乎也在高校成了熱門話題。先是擁有千萬身家的企業老總于博,狀告清華大學以欺詐手段招生,未按照招生簡章的承諾請名師授課,再有北京大學繼續教育部的合作方———“北京大學變革管理與領導潛能開發高級研修班”項目負責人張家麟,認為北大培訓中心并沒有完全履行合同的約定,只是蓋章收錢,自揭繼教市場內幕將北京大學告上法庭;后又有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接受采訪時,就大學生就業問題發表看法:“只要我們不用精英教育的觀念看待大學生就業,就不存在就業問題。”“有個大學生殺豬,就炒作開了。大學生為什么就不能殺豬了?”
對于自認為被清華、北大“殺豬”的兩個老板,筆者哂然一笑———經歷了世間的爾虞我詐、見慣了商海上勾心斗角的老板們,怎會輕易栽倒在剛初步產業化的教育的刀口之下?但是對于那些辛辛苦苦前往高校求學的學子,筆者卻一點都樂不起來。畢竟,貧困大學生繳不起學費、還不起貸款的事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今年不是還有浙江傳媒學院學生巫小賓賣了一萬斤橘子才湊足學費的報道嗎?
究其原因,無非是產業化的高等教育儼然已經成了“殺豬”的場所,僅以每年的學費為例,早就從20多年前的“毛毛雨”沖破至現在的6000元大關,甚至更高。再算上衣食住行的費用,讀大學儼然成了高消費。教育部數據顯示:一個大學生每年的費用平均高達1.2萬元至1.5萬元。還有一份對上海家庭教育成本的調查數據稱,大學階段的教育支出在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占到了52%,有25%的學生因為家庭負擔不了上大學的費用而不愿再升入大學。
的確,有機會進大學并順利畢業對相當部分的孩子而言,已經成了一種奢望。但當他們歷經千辛萬苦實現了這種奢望之后,卻有一個聲音告訴他及其家人:“孩子,就是殺豬也無妨”,換作我們自己,當是怎樣的感受?
當然,通過養豬、殺豬致富的為數不少,其中也頗有大學生的身影,拋開畜牧專業的不講,就有北大才子陸步軒賣豬肉并出了本書《屠夫看世界》轟動全國,有成都理工大學金融與證券專業畢業生鐘運兵養豬賺到40萬元第一桶金,有山東經濟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生王超養豬“養”進中央電視臺《致富經》節目……
對這些大學生豬倌,筆者很是欽佩,其創業精神、其吃苦品質都讓人贊嘆。但欽佩之余,筆者還是頗有些感慨:畢竟,不少大學生屬“被迫”入行,他們的讀書貸款還未能還清……
不由得讓人想起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院士的教育理念“不跟風,不盲從,按科學規律辦事”來。朱院士認為中國科技大學的使命就是培養國家尖端的科學技術人才,是盡可能提高學生的水平,而不是擴招提高學生的人數。在學費上,該校也是能低就低,甚至比一些普通高校的學費還要低。同時還通過獎學金、助學金等渠道,將一半的學費返還給學生。據新華社報道,這所高校建校以來,沒有一名大學生因為貧困而輟學。
原來如此!怪不得改革開放30年來一直未聽過中國科技大學出了殺豬大學生的新聞,反倒是聽說自該校1958年創辦至今,從這里已經走出了34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