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原創:北京晚報
“名校”“名師”五招忽悠人
教育投訴增幅超過食品
本報訊(記者丁肇文 李莉)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最新統計,最近幾年教育培訓行業的投訴熱點問題增長迅速。2008年中國消協共接到關于教育消費的投訴2468件,比2007年上升31.6%,增幅甚至超過了食品和醫療消費。在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本報和搜狐教育頻道通過對讀者和網友的調查,盤點了教育消費領域較突出的五大陷阱,希望能給您提個醒。
陷阱 名校名師實為“外包”
案例:據媒體報道,去年12月1日,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研修班學員于博將清華大學告上了法庭。于博是沈陽某公司高管,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總裁研修班”第28期學員。該“總裁研修班”每期時長10個月,每兩個月授課一次,實際共學習24天,學費高達3.9萬元。招生宣傳資料稱,采取60人的小班教學模式,授課教師包括林毅夫、胡鞍鋼、郎咸平等。3月份開課后學員們卻發現,校方原來承諾60人的小班授課變成了170余人的大班;而且直到11月份,林毅夫、胡鞍鋼等這些名家一個也沒有出現。學員們在維權時發現,導致教學質量不能保證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把研修班外包。
提醒:很多名校的招牌是“外包”給培訓公司的,名義上雖是合作辦學,實則完全由公司運作;而“名師”很忙,有的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地趕場,有的干脆很少現身,主要靠雇托兒來充數,講課質量缺乏足夠的保證。所以,對培訓機構廣告打出的“名校”、“名師”牌要盡可能“驗明正身”。
陷阱 “免費”誘餌釣資料
案例:據內部人士透露:從贈送免費資料開始,到試聽課程,最終簽訂培訓合同,外語教育培訓機構有一系列的“情節設計”來套取你的鈔票。首先,學習資料免費贈送或英語水平免費測試,其目的是獲取你的個人資料。在獲取學員資料后,培訓機構會撥打電話“狂轟濫炸”,直到你報名參加培訓為止。你去參加水平測試得出結論永遠是:聽力和口語不好。而在測試之后,他們會了解你的經濟實力,向你推薦課程。
提醒: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而看到“報名即將截止,只剩最后幾天”、“班級余額不多,報名從速”這樣吸引眼球的廣告語,您也要多留個心眼,捂緊自己的錢袋子,看清楚再埋單。
陷阱 高價教學質量不高端
案例:外語教室搬進寫字樓,主打“小資”路線;人機對話,外教把關;地道美國音,英國皇家味……近年來,一些外語培訓機構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實行“差異化”經營,在學習環境和師資上極盡包裝之能事,名為“高端”,實而為高得離譜的價格做“掩護”。
提醒:高價和高端是兩個概念,作為消費者,不要被培訓班的“包裝”迷惑了雙眼,而要多調查和比較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陷阱 非法中介毀前程
案例:去年底,50名中國留學生因涉嫌偽造留學申請文件,被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開除。學校聲明說,校方在對海外學生進行英語水平測試后發現這些學生成績很糟,無法跟上課程,其后經核實發現大量申請材料是由非法留學中介偽造的。
提醒:目前國內存在一些黑留學中介機構,給一些不符合申請條件、但又一心想出國留學的學生偽造各種申請文件。學生即便一時僥幸蒙混過關,到了國外肯定也會遇到語言困難,學習跟不上甚至被退學,最終耽誤的還是自己。
陷阱 高承諾退費耍花槍
案例:IT業的宋先生,找了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學口語,可廣告宣傳的理想教學形式并沒兌現。有時一周只能上一節外教課,預約時間有時長達兩周。上課更多的是跟電腦對話,就好比花了幾萬元卻在和機器說話。當宋先生提出退款的時候才發現,按照合同規定,退費的條件是:30天之內沒有學完一個單元。結果,培訓機構推三阻四,要么老師多次勸阻,要么見不到中心主任無法正式提交申請,最后超過了合同規定的“30天”,眼睜睜地看著幾萬元錢付諸東流。
提醒:對于包過班和全額退費等承諾,一定要在簽署合同時多請教法律方面的專家,以免被鉆空子。 J063 J144
|
 |
評論(0) | 閱讀(14322) | 發表于
15:30
返回
“名校”“名師”五招忽悠人
本報訊(記者丁肇文 李莉)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最新統計,最近幾年教育培訓行業的投訴熱點問題增長迅速。2008年中國消協共接到關于教育消費的投訴2468件,比2007年上升31.6%,增幅甚至超過了食品和醫療消費。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28
Number of Views: 1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