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班”的得與失
——于博狀告清華大學總裁班引出的調查之二
日期:2009-03-13作者:萬潤龍來源:文匯報
沈陽博宇集團總裁于博花3.7萬元錢報名參加了清華大學“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總裁研修班”的學習,發現招生廣告中承諾的多名知名專家學者并未到場授課,于博以涉嫌“虛假招生宣傳”把清華大學告上了法庭。此案的一審雖然以于博的敗訴為結果,但這場官司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詳見本報今年2月26日第六版報道《名校光環背后的交易》)
透過這場官司,記者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眾多的“總裁”們明知高校“總裁班”掛羊頭賣狗肉,卻依然趨之若鶩;而主辦者也明知總裁們不是省油的燈,很難管理,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依然弄出無數個“總裁班”來。據記者粗略估算,全國以各高校名義創辦的“總裁班”、“精英班”等培訓班的數量已不下10萬個,參加培訓者遠在百萬人次以上。
這是一個涉及上百億元的大市場,從形成、發展到眼下的產銷兩旺,有其深層次的原因;而由此引發的得失問題更是值得評說。
產業鏈上人人分杯羹
“總裁班”的紅火離不開名利二字。有太多的人從中獲取了名利。
請看“總裁班”的“產業鏈”:產業的最上端自然是高等院校,它們是“總裁班”的“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向下是各類培訓班的主辦者,他們或是高校的教職員工,或是高校之外的各類機構,他們實際掌控著招生計劃、成本控制和利潤分配。再向下是各類代理,包括招生代理、廣告代理、課程設計、宣傳策劃、法律顧問、管理公司、旅游幫辦,等等。各類代理的任務是把培訓班的聲勢搞大,力求把更多的“總裁”、“精英”忽悠進培訓班,他們則按人頭或方案數分賬。與這一層面平行的則是授課教師。“總裁班”的日趨紅火和收費標準的逐年提高使培訓教師的報酬也水漲船高,一些高校的名牌教授三小時左右的講課費已經高達數萬元。產業鏈的最下端自然是付費的主顧。盡管高校培訓班的學費年年看漲,最高的EMBA班收費高達數十萬元,短期的“總裁班”也在1萬到數萬元不等,但依然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砸錢。
除了末端的付費者,產業鏈上的其余各個環節都是獲利者。據記者了解,培訓班報名者一般會把學費打入指定的高校賬戶,錢一到賬高校相關部門就會按合同約定的比例截留,剩余部分交付給培訓班的承辦人,由承辦人再去分配。巨額利潤使眾多食利者把高校培訓產業如滾雪球似地越做越大。
付費的總裁、精英們收獲的則是“名”——記者看到許多老總的辦公室櫥窗內有三件展品:高校結業證書、“總裁班”師生合影、一套或多套高校教材。如今的企業家已經把參加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培訓當作自己的身份象征。為了這個身份,他們花錢不會吝嗇。當然,參加“總裁班”、“精英班”的另一重要意圖,就是結交老板或官員,使自己成為這個群體網絡中的一員。
失去的不僅僅是聲譽
然而,由于諸多高校對“總裁班”、“精英班”的疏于管理,導致了這類培訓班的先天不足。在于博狀告清華大學案曝光之后,人們斷言這類官司會越來越多。而高校培訓班“掛羊頭賣狗肉”的現狀,已經使我國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的聲譽受到嚴重損害,同步受損的還有已經詬病不斷的大學精神,以及中國企業家、國家公務員本應具備的不圖虛名、求真務實的作風。
至于那數以百億計的培訓班學費落入了誰的腰包,收益和分配是否符合國家的財務法規,有多少錢進入了腐敗的通道,收益過程中是否有偷漏稅收的行為,以及那些忙于“走穴”的教授們在大把大把撈錢的過程中,是否稀釋了自己本職的本科、研究生教學的質量,等等,諸多問題尚待查考。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國高校的培訓產業,存在著太多的法律盲區和管理盲區,清理和整治已成當務之急。
本報記者 萬潤龍
評論(0) | 閱讀(14200) | 發表于
15:31
返回
文匯報刊登:“總裁班”的得與失
沈陽博宇集團總裁于博花3.7萬元錢報名參加了清華大學“公司治理與資本運作總裁研修班”的學習,發現招生廣告中承諾的多名知名專家學者并未到場授課,于博以涉嫌“虛假招生宣傳”把清華大學告上了法庭。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28
Number of Views: 14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