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大清華為何身陷“培訓門”
2009年02月26日 00:00:30 來源:新華網
2月20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一樁針對著名高校的訴訟案:北大研修班項目負責人張家麟,狀告北大在合作過程中不履行審查考核責任,“盤剝”合作方,要求北大賠償47萬余元。在此之前,清華大學總裁班“培訓門”一案是近來輿論的焦點之一。兩個案子,一個問題——收費不菲的名校培訓班,實際情況究竟如何?(2月25日《人民日報》)
看到名校“培訓門”,使人聯想起關于牛津校門的典故:國人總喜歡在標志性的大學校門處留影紀念,而這在牛津大學卻是一件難事,因為牛津沒有校門,原因是“牛津不需要用校門來證明其存在”。沒有校門的牛津以其寬容的姿態贏得了世人尊重,相比之下,北大和清華卻因為一道無形的門——“培訓門”而身陷窘境,不知北大清華會做何感想?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兩座高等學府,北大清華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更匯集了大量優秀的教育資源,其金字招牌的誘惑力是巨大的,因此才帶動了一批相關教育產業——總裁培訓班。然而,短短數十天的集中培訓,究竟能教授多少知識很難預料,但能給主辦方帶來多少真金白銀卻清晰可見——據資料顯示,2007年各主要高校繼續教育(不包括MBA教育)盈利情況為:清華大學6.9億元;北京大學5億元;中國人民大學3億元;浙大和南開同是過億元的大戶……
巨大的利潤帶來了巨大的動力,由此也衍生了龐大的群體——在北大資源東樓二層不長的樓道里,竟有大大小小數十家辦公室。如此花樣繁多、旨在收費的“培訓班”,即使身為北大清華中人,恐怕一時也難辨真偽,何況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普通人群。
大學作為高尚靈魂和獨立自由精神象征的象牙塔,被人們視為堅守信仰的最后堡壘。但是在經濟大潮的不斷沖擊之下,這座堡壘顯得如此岌岌可危,乃至于越來越多的名校對經濟利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讓人再次想起了1996年牛津大學否決沙特富翁捐款340萬美元建一所“世界級工商管理學院”的提議,校監們的理由是:有著古老傳統的牛津大學應該遠離沾滿銅臭味的教育。牛津大學校長柯林·盧卡斯認為:“大學應該促進經濟發展,但這并不是大學真正的價值所在,大學更要推廣一種價值觀念、一種知識的傳播。”捫心自問,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名校培訓班中,又有多少旨在推廣價值觀念、致力于知識的傳播呢?
蔡元培有句名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碑敱贝笄迦A相繼陷入“培訓門”之后,確實有必要反省一下自身的做法——大學是否應與世俗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不僅是為了捍衛學校聲譽,更是為了捍衛獨立自主的學術精神,千萬不要再讓人在自己的臉上抹黑了。
作者:趙志疆
評論(0) | 閱讀(14409) | 發表于
15:00
返回
新華社:北大清華為何身陷“培訓門”
2月20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一樁針對著名高校的訴訟案:北大研修班項目負責人張家麟,狀告北大在合作過程中不履行審查考核責任,“盤剝”合作方,要求北大賠償47萬余元。在此之前,清華大學總裁班“培訓門”一案是近來輿論的焦點之一。兩個案子,一個問題——收費不菲的名校培訓班,實際情況究竟如何?2月25日《人民日報》)
Written By: boyu boyu
Date Posted: 2009/12/28
Number of Views: 14405
|